1、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三個層次及其相互關系
2012年版的GB/T19580標準提出來九項基本理念,其框架結構可分為過程與結果兩種類型,七大類目由23個過程評分條款構成,每一個評分條款按照“基本要求—總體要求—詳細要求”三個結構層次構成與過程關聯的7個方面的結果。
三個層次相互關系是:準則建立在九項理念之上,九項理念嵌入六個過程之內,收獲于六個結果之中。
2、《卓越績效評價準則》的管理模式
《卓越績效評價準則》管理模式包括9項基本理念、6+1條目的框架結構及由總分1000分體現的成熟度及標桿評價方法等。
3、20世紀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
標桿管理、企業再造和戰略聯盟。
4、標桿管理的種類
標桿管理可分為內部標桿管理、競爭標桿管理、職能標桿管理、流程標桿管理等。
5、“過程”條款與“結果”條款的關系
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的基本理念中強調了“重視過程與關注結果”,并詮釋為“組織的績效源于過程,體現于結果。因此,既要重視過程,更要關注結果;要通過有效的過程管理,實現卓越的結果”。
6、“過程”條款與“結果”條款關聯圖
過程與結果的關聯圖

7、標桿分析的十個步驟
標桿分析一般包括10個步驟,分別為對什么(產品、業務過程的輸出或職能的輸出)進行標桿分析、對誰(哪些組織)進行標桿分析、收集數據和實地調查、分析績效差距、預測績效水平、溝通調查結果、建立職能目標、制定行動計劃、執行計劃和監測結果、重新標定績效水平。
8、組織概述包括內容
組織概述主要包括組織的背景、運營環境、關鍵的組織關系、競爭環境和戰略挑戰、績效改進系統等方面。
9、領導活動的前提、主體、手段和目標四個方面
a)群體組織是領導得以產生的前提。
b)領導活動的主體是由領導活動的發動者、組織者與執行者共同組織的。領導活動的主體顧客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兩個要素。
c)領導活動的手段是領導者調動和激勵下屬的方式。
d)領導活動的目標是領導活動的歸宿。
10、領導和管理的區別
第一,領導具有全局性,管理具有局部性。
第二,領導具有超前性,管理具有當前性。
第三,領導具有超脫性,管理具有操作性。
第四,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、有報酬的和強制性權力基礎上對下屬命令的行為,而領導可能建立在權力基礎上,但更多的是建立在個人的專業能力、影響力和魅力的基礎上。
11、領導的四個職能
領航與引導;
溝通與激勵;
組織、指揮、協調、監控與改進;
治理和社會責任。
12、組織文化的三個層次
a)物質層,如組織名稱、標志,產品外觀、包裝,技術、設備特色等。
b)制度層,如體系文件、非文件程序、潛規則等。
c)精神層,如使命、愿景、價值觀等。
13、溝通的分類
按溝通渠道,可分為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;按溝通形式,可分為口頭溝通、書面溝通、非語言(包括肢體、信號等)溝通和電子媒介溝通。
14、績效公式
績效=f(能力×激勵)
15、馬斯洛需要層次

16、組織的兩個含義
(1)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統建立起來的集體,名詞;
(2)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或整體性,動詞。
17、組織設計的六方面關鍵要素
工作專門化
部門化
指揮鏈
管理跨度
集權與分權
正規化
18、傳統的組織結構類型及其優缺點
| 類型 | 簡單結構 | 職能型結構 | 事業部型結構 |
| 定義 | 低度部門化、8管理跨度、集權于個人且正規化程度低、常見于創業期的小企業 | 將相似或相關職業的員工組合在一起,形成職能部門 | 由相對獨立、擁有較大自主權的事業部組成,公司總部負責監管、協調、控制和支持服務 |
| 優點 | 快速、靈活、維持成本低、責任明確 | 專門化帶來成本節約,如規模經濟、減少人員和資源的重復配置 | 強調結果——事業部經理對特定產品或服務的經營負責 |
| 缺點 | 對成長后的組織不適用,且過于依賴個人,風險較大 | 職能部門相互隔離,追求職能目標導致看不到整體利益,部門間難以溝通 | 活動和資源重復配置導致成本上升、效率降低 |
19、現代組織結構類型
(1)基于團隊的結構
(2)矩陣型結構(3)無邊界組織
(4)學習型組織
20、內部治理機構
內部治理結構通常由股東會、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,它們依據法律賦予的權、責、利相互分工,相互制衡。
21、社會責任四階段模型

22、組織文化環境的內容
組織文化環境,以使命、愿景和價值觀為核心,充分體現誠信守法、改進、創新、快速反應和學習等要點。
23、價值觀體系的內容
價值觀體系可包括核心價值觀和諸如質量、安全、服務、營銷、采購等方面的專業理念或方針,重點考慮如何體現誠信守法、改進、創新、快速反應和學習等要點,營造一個促進卓越績效的組織文化氛圍。
24、使命、愿景、價值觀和戰略的關系
應當確保使命、愿景和價值觀的一致性,使愿景與使命協調一致,價值觀與使命、愿景一致,能夠促成使命的實現和愿景的達成,而戰略目標應當有效地支持愿景,其他價值觀(理念/方針)支持核心價值觀。
25、使命、愿景、價值觀的表達方式
使命、愿景和價值觀往往用一些高度凝練的詞句來表達,但組織同時也應當對其進行必要的詮釋,以便準確地理解和貫徹執行。
26、子公司的使命、愿景和價值觀考慮因素
子公司應當在秉承集團公司的使命、愿景和價值觀的基礎上,充分考慮本組織的特點和所處地域的文化,制定自己的使命、愿景和價值觀。
27、歷史積淀深厚的組織使命、愿景和價值觀的考慮因素
一方面要考慮對歷史的傳承,另一方面也要應對新的文化、戰略挑戰,主動吸納一切優秀的、成功的東西并有所創新,做到與時俱進、兼容并蓄、自成一家。
28、如何確定和履行管理層責任
經營責任在公司章程以及聘任合同中規定,道德責任體現于公司及業界的道德規范,而法律責任則依照當地的有關公司治理的法規。
29、組織治理的目的
股東及其他相關方利益的保護是組織治理的主要目的,應當通過財務報表、關聯交易等信息的透明披露和有效的監控、溝通,確保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、外國股東的權益,同時,也應當確保其他相關方的權益,如員工權益、供方權益等。
30、什么是360°績效評價方法
傳統的員工績效評價都是由直接主管進行的自上而下的評價,而360°績效評價除此之外,還包括由下屬進行的自下而上的評價,以及由內部或外部供方進行的自左而右的評價,由內部或外部顧客進行的自右而左的評價,一般選擇5~10位與被評價人直接接觸的評價人進行。這種評價更加全面,所獲得的信息也更加豐富,既能更準確地反映真實的領導績效,也能為高層領導提供更多視角的反饋,有利于領導系統的有效改進。